“刀声炮火中,一对老人拿着战争遗物陷入沉思;花田下、铁路上,一对爱人甜蜜约会,突然枪声四起、炮火连天、战机轰鸣,日寇进行了疯狂地轰炸和屠村,打破了所有的美好与平静⋯⋯”在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村和平寺点映的《南口一九三七》,让人民对在这片热土上牺牲的战士陷入无限追思与祭奠,更加珍惜今日之和平。点映仪式中,“南口战役阵亡将士英烈之灵”牌位前摆放着一件件战争遗物,参会人员依次向抗日英烈献上象征和平的百合花,“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祭之以礼”一代代传承、轮回,上演着生命生生不息的交流仪式,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和英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钟声响起,焚香祭拜,期盼和平。万物生灵,仿佛置于战争中。
在讲究禅茶一味的禅宗文化中,伴随着禅茶的清雅,德禅住持缓缓给我们开启了走近和平寺的一扇窗口。敕赐和平寺,俗称花塔庙,位于昌平区南口镇花塔村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战火中的前世今生
早年间,在和平寺西侧缓坡上的塔林中,有六座塔尤显壮观。其中一座塔更是鹤立鸡群,高约十几层,塔身上半部有彩绘佛像,塔檐形同莲花瓣,民间称其为花塔。花塔庙、花塔村和花塔山皆因花塔得名。
世居花塔村的孟庆发老人说:“村北的花塔山状如展开翅膀的凤凰,故名凤山。和平寺坐北朝南,处在凤翅凤尾之下。我们花塔村世代流传着‘先有和平寺,后有潭柘寺’的说法。”和平寺山门内有一篇简介,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花塔山在州西⋯⋯,有和平寺,唐建。”它由唐代名将尉迟恭督建,唐太宗李世民题名“敕赐和平寺”。据说,李世民率将士南征北战才得天下,又亲见瓦岗兄弟各为其主而反目成仇,或恩将仇报,而跟随自己打下大唐江山九死一生的许多将士由于随自己远征高句丽,却命丧异国他乡,内心十分愧疚,故愿“天下太平”,再无战事,所以将此寺取名“和平”。又一说,“三国末晋初就修建了和平寺。战乱时期因交兵作战,白羊城双山的几座庙宇遭到破坏。僧人喂养的两只白鸽放飞后,落在十里地以北的凤山之顶。出家人认为此乃佛祖之意,辗转来此山下修建寺庙,因憧憬和平而命名和平寺。”
至今,在和平寺仍然流传着禅宗祖庭之说:一些守关将士在清明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因远离家乡,无法到先祖坟前拜祭,往往都来和平寺祭奠先祖的同时祈祷战死兵士永享和平,天下太平,永不战争。这也与《南口一九三七》所发散和传达的精神异曲同工。电影中,和平寺里,钟声响起,提醒军民危险将至;军人家属在这里避难;僧人悄悄送军队出居庸关;僧人打坐念经为军民祈福⋯⋯无不让人动容,既是电影,更是来自生活的真实写照。至今,文化一脉相承,和平寺里每年都还在清明节等重要节日举办为抗战公祭、祈愿和平等大型活动。
历经岁月沧桑
经过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断修葺扩建,和平寺早已颇具规模。庙里曾有殿堂、道观、僧舍和尼姑庵九十九间半。既能以佛教、道教粗分为东西两院,又可以中庙、东庙、西庙、娘娘殿和刘二爷殿细分为五个院落,共有大小七十二道门。
由于战乱、年久失修等诸因素,曾经恢宏壮观的庙宇塔林不断坍圮。最后一次修缮由清末成郡王爱新觉罗·载锐一手完成,故现存殿堂的地基、石阶以及碑刻为清代遗迹,建筑面积已经不足早年间的四分之一。西院的五间娘娘殿、五间刘二爷殿和仅存的三座塔,于“文革”初期再遭劫难,一片残基断碑碎瓦遗留至今。东院寺庙得以幸存,得益于新中国成立后改成小学校,1958年再建成中学学校。
和平寺庙宇建筑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庙依山,山拱庙,殿堂错落有致。现存建筑布局以山门、天王殿和佛祖殿为中轴线,横向布局,从低到高分为两进院落。寺院小巧,仅有两层,上是正殿、香积厨与僧房,下面两侧许是经堂。四对支撑的庭柱上均有联文,其主联曰:“不可说不必说默而视之,真智慧无幻相无果相僧者净也即空明。”
寺院山门内有一棵一千三百多年树龄的古槐,枝繁叶茂,寺前石阶33级,分东西两院。东院主体建筑有正殿、弥陀殿、菩萨殿。正殿面阔3间,前廊后厦,正殿西为弥陀殿。西院有配殿1间,配房3间。和平寺正殿前有一奇景,两株挺拔茂盛的银杏树,一雄一雌,雌树在左(东)边,雄树居右(西)边,正合武则天“女左男右”的唐朝遗风。雌树果然不负武则天厚望,在主干旁边竟然滋生出12根支干,根根蓬勃向上,秋天里银杏累累,常常引得香客、游人啧啧称赞。观音殿位于佛祖殿左(东)侧,与通常寺庙里的在佛祖殿的右(西)侧,恰恰相反,也恰恰带有明显的武则天“女人为尊”的时代烙印,而不是男左女右的排列惯例。
和平寺内两院紧邻,东院为佛家,西院为道家。寺内多有雕像,其中有一僧一道耐人寻味,绝无仅有。通常,佛祖殿里多陪奉十八罗汉,而和平寺里却有十九位罗汉。传说,那第十九位罗汉本原是一位外寺的僧人,骑着租来的毛驴来花塔庙听佛祖讲经。他刚到山门外,就听见庙里传出佛祖朗朗的讲经声。僧人嘴里念叨着:“晚了,晚了”,一边从兜里往外掏钱一边往山门里跑。待他跑进佛祖殿里,发现两侧靠墙的台上已经座无虚席,赶紧一屁股坐在窗前,屏声静气专心听讲。赶脚老汉在门外喊着:“师傅,你还没给驮脚钱哪;师傅,你还没给驮脚钱哪⋯⋯”赶脚老汉哪里知道,骑驴僧人手中托着二百文驮脚钱,已经在殿内坐化,成为罗汉堂里的“插班生”。从此,和平寺佛祖殿里就有了手托二百文铜钱,靠窗而坐的第十九位罗汉。
传承共耕“和”文化
和平寺是京城西北民间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旧时,每个大村庄都建有规模不等的村庙,供奉着佛祖、菩萨、关帝、五道、龙王和土地等神佛,却少有出家人在庙里住持修行。和平寺主奉佛教,庙宇大,僧人多,常应邀给官家或百姓做道场。方圆几十里的人家办丧事,都要到和平寺请和尚放焰口。“长的横吹,短的竖吹,七长八短的抱着吹,举着个窗户棂子敲得叮当乱响⋯⋯”描绘了众僧人用笛子、唢呐、笙和云锣,配合钹、镲、鼓和木鱼诵经唱佛的热闹场面。
和平寺庙会闻名遐迩。每年农历四月初六至初八开庙会,初五闹台即是搭戏台。初八浴佛节举办功德法会,用香汤给佛祖塑像洗浴。庙会期间,远处的香客、游人或坐着马车或骑着毛驴来到花塔庙,近处十里八村的扶老携幼齐聚和平寺。届时,寺内烟雾缭绕,钟磬铿锵相闻,香客们虔诚地烧香拜佛求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福,祛病消灾。游人们摩肩接踵,尽享一年一度的庙会娱乐。戏楼前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台上演出蹦蹦戏及河北梆子,还有寺僧表演的少林护山刀。台下有附近村庄表演的花会,白羊城的中幡及吵子(铙钹)、桃洼村的五虎棍、花塔村的少林棍、古将村的秧歌柳子、黑寨村的钹鼓⋯⋯庙会上商贩云集,吆买喝卖之声不绝于耳。有卖叉子、笤帚和簸箕等农用具的;有卖夏天应时布料、草帽和雨伞的;有卖凉粉、糕点小吃的;有卖不倒翁、泥人泥兽孩童玩具的⋯⋯
当下,和平寺在花塔村里种了近100亩的菜地,倡导心地共耕,修心养性。前来的人都会在这吃斋饭,规矩是要吃三大碗,以免去三灾八难。这里的素餐以青菜、大豆、小麦蛋白和菌类等为主。据说,这里最稀奇、最受欢迎的便是花生豆腐条了。前一天晚上就要将泡好的花生,像做豆腐一样,碾成乳状滤渣成浆,然后加少许淀粉烧开,在钵里晾凉过心。上桌前,才用刀切条形,浇上香浓的芝麻辣酱,自然让人味生双颊,唇齿留香,再配上和平茶,禅意渐生,茶意渐浓,禅茶一味。除此,寺里招募了一些志愿者,也就是和工,帮助自闭症儿童以及成立稀有血型联盟,帮助弱势群体。此外,寺院每年都会尽微薄之力捐助给中国慈善基金会,帮助听力有障碍的儿童。以和平之名,做和平之事,祈和平之愿,传承和平之精神与肩担更多社会责任勇往前行。
如今和平寺门楣上的字迹虽已斑驳,但如同历经千年风雨的石碑,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真情依然激动人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