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 解决多少问题,才能渐入佳境?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廖国红 字号:【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与“互联网+”相伴而行,农业能否找到新方向、迈入新境地?易观商业解决方案高级合伙人、西区总经理张耀文接受采访时,围绕“互联网+”在促进农业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现况,农业拥抱“互联网+”所面临的难题,“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先期突破口等话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和梳理。

“互联网+”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张耀文表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对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创新商业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农业智能化程度等方面。

在信息传递方面,“互联网+”通过IT技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互联互通,从而大大促进了农业技术知识、农业资源、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农业教育、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农业人才和农业推广管理等各方面信息的有效传递,解决了各种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促进农业生产生活的同时,也能有效对接农产品供求市场,解决传统农业中因信息不畅而导致滞销等问题。在信息使用方面,“互联网+”行动计划能有效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使各种农业信息全方位地渗透到农村一线,切实指导生产生活,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提高农业科学化、现代化的程度。

在创新农业商业模式方面,互联网从土地流转、农资销售和农业信息服务,到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和休闲农业等,在农业产业链每个环节上,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和改变农业,同时创新各类企业的商业模式。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靠天吃饭”,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当互联网和农业深度融合后,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数据、信息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有了更多的工具、条件和可能性来进行创新。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几种明显的商业模式创新,如:农资电商、土地流转电商化、城乡流通渠道变革、农产品电商(生鲜电商)、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和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等。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互联网对农业生产中所需资源,都具有相当程度的重新组织和配置作用,提高了土地、劳动、资本等各项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比如对于“劳动”资源,各大招聘网站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配置;近年出现的淘宝村、淘宝县,在为农村创造就业的同时,甚至能促进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

在提高农业智能化程度与生产效率方面,互联网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提升农业各环节智能化程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以计算机为中心,集成信息技术,将感知、传输、处理和控制融为一体,推进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在节省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质量,增强了作物抗击自然风险能力。

农业信息应用还需要加强

谈到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整体状况时,张耀文客观分析后认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虽有明显改善,但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还需要加大努力;农业信息应用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需要加强。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28.8%。2015年开通互联网业务的行政村比例将达到95%,2020年将达到98%,“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将基本实现。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民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信息服务站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县有信息服务机构、乡有信息站和村有信息点”的格局基本形成。但要充分利用这些平台,切实对农业形成有效的服务,打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还需要加大努力。

他表示,农业生物环境信息获取与解析、农业无线传感网络、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农业政务管理、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电子商务、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信息化等领域开展了相关应用推广工作,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物联网在种植业、畜牧业领域的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在草原、渔业领域的应用,RFID技术在养殖业中的应用,GPS技术在农机领域的应用。互联网推动农资电商、生鲜电商的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农业信息应用总体水平仍然偏低,需要加强。

拥抱“互联网+”面临四大难题

“互联网+农业”不是想加就能加的,张耀文认为,“观念转变、商业模式的构建、物流配送、人才与资金短缺是摆在‘互联网+农业’面前的四只‘拦路虎’。”

难题一:观念和意识的转变。农业拥抱“互联网+”,首先需要各个参与主体意识和观念的逐步转变。包括企业拥抱互联网的意识、以及市场环境中农民对于互联网的整体接受和适应的意识等,都需要转变。

难题二:商业模式的构建。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和生产者分散等特点。农业拥抱“互联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改造农业,同时也要符合农业行业本身发展的特征,在农业与互联网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

难题三:物流配送问题。尽管我国正在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农村物流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并初具规模,物流主体向着多元化发展,开展了“万村千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是我国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仍然滞后,主要表现是:首先,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区物流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有保障的农村物流覆盖范围有限,农村需求分散的特点导致“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尤其突出,社会化物流目前仍不能有效服务村镇。其次,基础设施落后,设施装备科技含量低。另外,在企业层面,农村物流市场准入门槛低,多数企业经营粗放。最后,除农业生产生活资料流通外,农产品的流通难题更加凸显,因为农产品通常具有生鲜特性,易损、易腐,对时效和运输过程的控制要求更高。

难题四:人才与资金短缺。既懂传统农业,又懂互联网的人才缺乏,愿意到农村服务的人更加少。同时,农业电商平台建设,农业物联网的技术研发、设备购置,都需要较高投入。

“互联网+农业”先期两大突破点

张耀文认为,“互联网+农业”先期突破口可在两个方向上发力: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带动区域乃至行业发展;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居民加强互联网的普及。

——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带动区域乃至行业发展。这些企业较早完成了信息化建设,有资源、有用户,理解农业行业本身,理解互联网。比如司尔特、金正大和辉丰股份等农资巨头,大北农、新希望和隆平高科等农业明星企业,阿里、京东和苏宁等互联网巨头,乃至顺丰等物流巨头,都可依托自有资源优势,通过互联网工具渗透农村和农业市场。这些龙头型企业进入农村市场,能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利用资源和实力,完善整体网络环境、物流环境等基础设施,先行培育农村市场的互联网观念,提高农村对于互联网的接受程度,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升级,促进并带动区域和行业发展。

——加强互联网的普及。政府公共服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村居民普及互联网,让农村居民了解互联网。既要让他们了解互联网是什么,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在基础设施方面,进一步推进移动通信、宽带、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同时加大对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对于促进农业拥抱“互联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事实上,在一些经济比较发展的农村,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比如广东省揭阳市锡场镇军埔村在政策扶持和平台搭建方面大力推进互联网进村,完善基础建设,打造硬环境。军埔村被列为揭阳市重点建设的4个生态示范区之一,实现了光纤到户全覆盖,网速揭阳最快、价格却最便宜。为了解决电商人才之困,揭阳市有关部门联合主办了“军埔电商人才精英培训班”,成立锡场镇电子商务协会、电商服务中心、培训金融站一条街和主题公园等。这些都为互联网的普及创造了良好条件。

多方协力助推“互联网+”落地

为了促进“互联网+农业”切实落地,张耀文建议,政府层面要多搭台、企业层面要多参与和社会层面要多培育,只有多方协力,才能把事办好。

政府层面,多搭台。完善互联网基础网络环境、物流基础环境等各类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互联网+农业”创新的政策扶植力度,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促进互联网进村入户,切实利用好各类农业服务平台,营造“互联网+农业”的大氛围和大环境。

企业层面,多参与。在互联网渗透农业全产业链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各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会,传统农业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互联网+”,结合自身优势打赢“卖货”、“聚粉”、“建平台”的互联网化三大战役。

社会层面,多培育。进一步向养殖大户、农资二代、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主体普及互联网和电商知识,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实惠和好处,起到示范效应,通过新型农村主体带动农村居民整体的互联网意识和观念的转变。现在已经出现的淘宝村、乃至淘宝县,就是一个好开头。

责任编辑:白梦迪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