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头高大健壮的母牛,每年春天惊蛰节一过,到了春耕的季节,它就是个“当墒”的角色。一犋耕牛由三头牛组成。分为当墒、配墒和拉杆。当墒的牛要走“墒沟”,保证地垄是直的,当墒的牛必须体质好,聪明、有灵性。
常言道:当墒的牛儿先受苦。人们喜爱这头母牛,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菊花。我初中毕业刚回到家乡时,就知道这头牛,它就在耕种家乡的土地中,扮演这个角色。后来我去学耕地,对这头牛的印象更深了。它和它的伙伴们,在耕耘家乡的土地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而现在,毋庸置疑,牠们早已远离这个世界了。
我的家乡,地处半山区,地块零散,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宽窄不同。有圆形,三角形,葫芦形⋯⋯总之,什么形状的都有。特别不好耕。只有耕地高手加上训练有素的牛,才能耕这种地块。
我刚学耕地那阵儿,笨手笨脚的,犁杖扶不稳,赶鞭更甭提,指挥(吆喝)牛有一套专用语言,左拐是“略回(音huai)”右拐是“大回(音huai)”一切都得从头学起。看那老把式耕地,两个手指头就把犁杖扶稳了,轻松自如,鞭子一甩,三头牛迈开四蹄,行走在广阔的原野上,天上飘着白云,树上鸟儿鸣唱,清脆的鞭声在山谷中回响,肥沃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好一幅感人的春耕图啊!
可那犁杖到了我手里,左右摇摆,耕不着地。牛儿也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你越扶不稳,牠走得越快,牲畜也欺负生手!老把式向我传授扶犁要领,说:“扶犁不要使劲往下按,你往下按,犁尖就翘起来了,翘起来了,就耕不着地了,牛感觉拉着轻松了,就知道你是个新手,就往前跑,越跑你越扶不住,就是这么个道理。牛是有灵性的动物,尤其‘菊花’,灵哪!通人性。”还说;“大牲畜长是‘立眼',看人特别高大,所以它们听人的管束,要不它们力气那么大,人还管得了它们么?”听了老把式的话,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各行有各行的奥妙啊!
明白了道理,还要去实践,逐渐掌握了耕地的一些技巧。
在耕完地后,要用“盖”把耕过的地耙平。盖,是一种用大拇指粗的酸枣树枝条编成,三面木框,长约四到五尺,宽有三尺左右,重有百八十斤吧,人站在上边,由三头牛拉着耙地。人站在盖上边,随着牛的步子左右摇晃,这活只要一个人就行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胆量。初学的人在上边站不稳,要拽着牛尾巴,才不至于掉下来。有一次,我站在上面“盖地”,一不小心掉了下来,眼看着沉重的“盖”,就要从我身边拉过去,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这时,当墒的“菊花”,好像知道了后边发生的事,突然站住了,要怎么说牠有灵性呢?另外两头牛也跟着站住了,这真是“心有灵犀”吗?不管怎么说,我是躲过一劫!事后,还真有点后怕呀。
牛虽然那么有灵性,作为畜类,它们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吃的是草,干的是重活。有一次,“菊花”身怀有孕,快要临产了,可能受饲养员记错了产期,人们又把它从牛圈里赶了出来,它一声不吭,挪动着笨重的身躯,慢慢地走向自己的套位,这情景让我十分感叹:这是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啊!就在耕地当中,产前的痛苦,使它不由自主的卧在地上,“菊花”分娩了!一头黄色的小牛犊来到了世上。小牛犊浑身湿漉漉的,一位老把式赶紧把套卸了,把脐带剪断,“菊花”用长舌头舔着孩子身上的黏液,没几分钟工夫,小牛犊竟然颤颤悠悠地站了起来,走到妈妈的肚皮底下找奶头。我心里寻思,难道上苍造就了“牛”这种动物,就是心甘情愿供人驱使的吗?
相传在很久以前,人类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每日吃两顿饭,整天为填饱肚皮而奔忙,根本没时间梳头,总是蓬头垢面⋯⋯
那一日,君临三界的玉皇大帝突生怜悯之心,苦思冥想计上心头,派天牛下到人间宣布一道旨意,叫人类每天吃一顿饭,梳三遍头。偏偏老牛粗心大意,把“一遍喉三遍头”的口谕误传为“三遍喉一遍头”(头,指梳头;喉,指吃饭)这样平白无故地让人多吃两顿饭,因此粮食更不够吃,生活负担更沉重,一时间,人类大骂玉帝。玉帝闻报,勃然大怒,要把天牛打入十八层地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文武百官纷纷替老牛求情,玉帝最后决定从轻发落,罚天牛下凡听从人类役使,帮人类犁田耕作,将功补过。老牛死活不肯,于是玉帝喝令天兵天将把它推下凡间,结果老牛的上牙被磕断,至今牛的上唇也没长出牙来。就这么降临到人间了。可是,牛牢骚满腹怎么也不甘心帮人类耕作,先入为主地说;“我和你们人类一样,有耳朵有嘴巴、有鼻子、有眼,凭什么受你们役使?这样吧,咱比比谁的毛多,毛少的来供养毛多的。”可比来比去分不出高下,主人公急中生智,顺手抓来一个毛笔头塞进鼻孔,抓把野草夹在胳肢窝,这样,牛没有鼻毛和腋毛,只得帮人类耕作了。
传说归传说,牛的任劳任怨的精神是可贵的,值得人类学习,并把它归结“老黄牛”精神。
在乡村,放牛是养牛的重要环节,一般由老人或小孩干这个活。在春耕大忙期间,牛耕地耗费大量体力,除加些精饲料之外,常靠放夜牛来补充体力。常言说“马不吃夜草不肥”,牛也如此。老庄稼把式比年轻人更爱惜牛,到夏天,专门为准备了驱蚊的工具,有时干脆用竹扇为牛扇赶蚊子。进入暑期,天热了,就把牛赶到青草茂密的,凉快的高山上“蹲坡”避暑。一去就是一两个月,到秋凉时,牛儿下山,个个养得膘肥体壮,准备秋耕大干一场。秋耕,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顶上一茬粪。有句话说得好:你有万担粮,我有秋耕地,充分说明了秋耕的重要性。
朴实的乡下人,把牛看作一项重要财产,有很深的感情,给每个“牛“们都起了好听的名字,青壮年的犍子牛,就把英雄好汉的名字赋予它,如:白袍、窦尔敦、曹操;长相熊的,就叫判官、小鬼儿;青年母牛就起个靓丽的名字,像文中所说的“菊花”,还有妞儿,英儿、小花等等,在耕地当中,呼唤着牠们的名字,诙谐风趣,有娱乐性,戏剧性,春天的原野上,洒下一片开心和爽朗的笑声⋯⋯
现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用牛耕地已成为历史,这些牛们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可它们陪伴着人类度过了几千年的农耕岁月,为了农业的进化默默地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即使时光流逝,但关于牛的记忆,却会永远镌刻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它是一种永远不会泯灭的人类的记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