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晓宁
当温柔和顺的羊迈着安泰的步伐,缓缓离去,神通广大,聪明机智的猴,一个筋斗,早已倍儿精神,翘首以盼地等待着我们的喝彩!说到猴,最先跳入我们脑海的就是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而猴文化在我国有很深的渊源,就在不久前,“猴年说猴——2016 年俗文化展”在拉萨开展,其中,展出与猴文化相关的实物近百件。今天,就借着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中猴年到来的东风,为了这苦等十二年的约会,我们来说说猴。
猴年马月
眼看着“猴年马月”就要走来,面对网友的调侃:还好等到你,幸亏我没放弃……,感觉很多等了很久的事情,就
要有结果了……那么,传说中的“猴年马月”到底是何时?根据节气历,猴年12 年一个轮回,马月也是12 个月一个轮回,“猴年马月”的周期是12 年。例如,2004(农历为甲申年)正好是猴年,从6 月5 日开始直至7 月6 日是庚午月,正好是“猴年”里的“马月”。而下一个“猴年马月”就在2016 年6 月5 日(芒种)至7 月3 日(小暑前夕),就是传说中的“猴年马月”!
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约定俗成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甚多。成语如“沐猴而冠”、“心猿意马”等;谚语如“杀鸡给猴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歇后语“猴子爬树———拿手戏”、“猴子看果园———越看少”等,常被使用。
说文解“猴”
在中国古代十二生肖中,猴为其一。以12 种动物纪月的古历见于《尔雅·释天》,“七月为相”,即属猴“申,猴也”见于汉代王充所撰的《论衡·物势》中,说明十二属相与十二种动物相配,自古就成为既定规范的习俗。“申”为什么是猴?说法很多,比较可信的是申者伸也。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将伸(申)称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申为字像猴之形”是又一解。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义》语:“猴者候也。见人设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因状定猴之名,也较合理。关于猴生肖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传说:老虎以镇山制兽之威名被称为兽王,山中百兽见了老虎无不回避,猴子那时与老虎是邻居,二人称兄道弟,当虎王外出时,猴子便代行镇山之令。百兽慑于虎王的威风,也只好听猴子的召唤,这便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来历。一天,虎王不幸落入了猎人的陷阱中,无法脱身,被猴子救了出来。为了
答谢猴子的救命之恩,在玉帝选百兽为生肖时,虎王倾尽全力去帮猴子说情,于是,玉帝下旨,将猴子也列入生肖之中。至此,虎王也还了猴子的人情,猴子当上了生肖,排在了第九。
“大圣归来”
其实,自古以来,关于猴的神话、传说,故事非常之多,首推童叟妇稚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其次以《世说新语》中的一段记载最为动人:“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另据河南《西华风采》记载:伏羲、女娲按照猿猴的形象用泥巴造出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这些人都跟猴子一样长着尾巴。太上老君说:“这些人是用泥巴捏的,天要下雨被浇坏了怎么办?应该放到阴阳八卦炉里,翻了三番,炒了三炒,炼得他们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不巧,在翻的时候,尾巴弄断的,就变成了现在的人;碰掉了胳膊腿的,就变成了以后的残疾人。
相传,在我国少数民族羌族神话中,猴人是我们的祖先。那时候,猴人一身长满了毛,他是木巴(天爷)制的人,聪明,山林里头的野兽都怕他。有一天,老熊想要收拾猴人,结果却被猴子做的‘地底喀’(羌族叫箭为地底,弓为喀)射中了。这下惹怒了众兽。于是,野兽一起跑去把猴人捉到,要把他撕来吃了。这时候,天上的木巴知晓了,就对野兽说:“你们吃不得猴人,他是人种。”野兽就把猴人的毛拔了个精光。从那时候起,猴人身上就不长毛了,就变成现在的人了。
“图腾文化”
猴神话和传说,久而久之就与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约定俗成、密不可分。《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其中侯为五等爵位之第二等,因“猴”与“侯”谐音,故猴成了封官晋爵的象征。例如大猴背上驮个小猴,象征“辈辈封侯”;“马上封侯”则是在马背上坐着猴子;“封侯挂印”是一猴在枫树上摘取枝上所挂的一印,意为大权在握。
此外,人们将“白猿”与“仙桃”巧妙地组合在一起,猿猴手捧仙桃即为白猿献寿,寓意长寿。始建于唐朝的白云观为我国著名道观之一。清代,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前来参加庙会的人们都到观寺的大门前寻找雕刻在汉白玉上的两只小石猴,无论大人小孩都竞相触摸,希冀的是新的一年吉祥、祛病、长寿。在这里,猴又成了能使人们逢凶化吉、祛病延年的祥瑞动物。
在我国民间,猴文化类似于“图腾文化”。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还尊猴为“祖神”。藏族古称吐蕃,其先民以猴为祖图腾;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景洪的克木人均崇猴,严禁捕捉和食用;广西南丹县的瑶族人称其始祖妣为“母猴”;汉族人居住的广大中原地区,也不难找到崇猴、敬猴的痕迹。最典型的如在河南淮阳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人祖伏羲朝拜庙会上,大量出售一种叫“人祖猴”的泥塑玩具,造型犹如一尊神,头戴冠冕,威严庄重,被当地人尊崇为人类始祖偶像。此外,猴子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几乎无处不在,成为民间艺术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比如,人们为祈求平安,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家炕头上的“ 护娃猴”;三门峡、陕县一带古渡口上的“护航猴”;陕西、甘肃、山西一带拴马桩上的“避瘟猴”,贺寿之神“抱桃猴”,祈求功名的“马上猴”等。
猴年习俗
台湾高山族传统习俗中有猴祭,是高山族卑南人十二三岁少年入会时禳灾纳吉的传统祭仪,又称“第一次入会所仪式。”通常在十一月间早稻收成后举行,为期十天,其中第三天杀猴,旨在崇尚武勇,培养少年胆识,是祭祀的主要仪式,故称猴祭。祭前,少年清扫道路及杀猴圣地。黄昏,身缠芭蕉叶,面涂锅灰,持棒挨家逐户倒腾搅扰,以示驱除邪魔。第三天清晨,捉一山猴囚于木笼,祭司率少年围绕木笼,以竹竿刺死山猴,抛掷猴尸,以示弃旧图新,祛邪纳吉,然后抬猴尸至敌首处举行安葬仪式,齐唱猴祭歌。猴祭歌内容包括“祭猴”与“葬猴”两部分,前部分在杀猴仪式上吟唱,后部分在葬猴仪式上吟唱,歌词围绕祭奠猴之亡灵,反复阐述禳灾祛邪,赐福安康的主题。猴祭毕,少年们在青年持棒监督下轮番登会竹台挽手歌舞,直至祭祀结束,获准入会受训。祭祀期间,禁止女性进入会所。吉羊(祥)灵猴双临喜,福祉(至)禄茂万家春。春光无限好,华夏新桃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到,街头巷尾猴儿蹦蹦跳跳,又是一个吉兆年景。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