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云 图/苏春生
北京市通州区漷县村,位于京杭大运河西畔、笥沟(今港沟河)西岸、京津塘高速公路西侧,通州城外东南。因曾设县治,故名。村庄始于汉代,历经2000 多年的历史变迁,一代代村民在这片故土上,安然自得地生活,幸福快乐地繁衍生息。村庄于村民,已经是彼此成长的一部分。于2014 年1 月村里成立了漷县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并在其中用图片、文字和实物的方式展示村庄的历史与今天的繁华。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漷县八景”之说,大概就是有八个可供人游览旅游的景点,我想当时的达官贵人是一定会来的,就连皇帝皇后也可能到此一游。作为县治,必有城池和护城河。如今,好多景致虽然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护城河遗迹,还可以窥测到历史的一点风貌。由于历史的变迁,直到民国的混乱时期,不知是何原因,渐渐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自然村。
漷(huǒ)县,有人把它读成“郭县”。汉代的时候,今天的漷县镇称霍村。辽太平年间(1021 年至1031 年)在此设县,其县治即设在霍村。因地处漷水之南,古代山北水南为阴,故称漷阴县,而霍村也易名为漷阴镇。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元朝政府又将漷阴县升为漷州。但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战争频繁,漷州的居民大量减少,于是在洪武五年(1372 年)明朝政府将州降为县,漷州易名为漷县,县治仍设在漷阴镇。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此地因屡遭水患,区域越来越少,被清政府撤销县治,将漷县并入通州直接管理,从此漷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划便在历史上消失了。但漷阴镇因曾是漷县县治而变成一个较大的村落,即以县称为村称,漷阴镇一名随之消失,易名为漷县村至今。
在200 平方米的村史陈列室中,共设有20 个展柜,收集、整理、摆放200 余件展品。其中涉及历史档案、图片资料、生活用品、生产农具、经幢碑刻、各种荣誉奖牌、证书等。陈列室设计分为五大部分展出展品,一是悠久的漷县古城历史资料;二是解放初期,漷县村当时的情况资料;三是初级社、互助组的资料,以及当时的农具、生活用品等;四是人民公社大跃进的资料;五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变化。史馆共分为室外和室内两个部分,室外的墙体上,用壁画的形式描绘着漷县村的历史沿革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两块明“漷县奉敕重建记碑”矗立在村史馆外,碑文依旧清晰可见,一笔一画抒写着村庄的古往今来。在陈列室内展示的实物中,有漷县八景的
巨幅图画,有光绪年间的分家单、粮票、房屋买卖证、四清档案盒“文革”时期的邮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现今还得以完整的保存。还有一个特殊的老物件,就是一幅当年由日本人绘制的“北支那地图”,保存至今让人铭记历史,也是相当宝贵的历史资料。
漷县城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漷县建镇后,昔日的辉煌正在重现。据通州文物专家考证,“漷阴县城周围只有二里明
朝万历四年,拆毁土城,改建砖城。周围也扩大到四里多一点。”仅凭这段史料看,今日的漷县镇已经超过那时的数倍了。早在1994 年,这里就被列为北京市规划建设试点镇及精品小城镇,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都让漷县镇的发展日新月异,是顺理成章的了。
漷县村乡情村史陈列馆,将漷县的历史全貌展示于此。除了村庄历史外,也包含漷县镇和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藏。
这种博物馆式的乡情村史陈列室,除了让人有种回归的感觉,更大程度上是让今天的人们受到教育。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