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非遗呵护文化DNA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文/闻生

  怀柔敛巧饭、密云九曲黄河阵灯会、门头沟京西太平

  鼓……这些散落在京郊各区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首都文化DNA 中的瑰宝,无一例外都蕴藏

  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映衬出京郊厚重的文化底蕴。非遗项目,关照历史,洞见未来。然而,在当今社会巨变的转型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却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传人”问题。调查发现,“清贫孤寂”是大多数传承人生活的共同写照,部分非遗项目甚至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传承无人敲响了艺绝警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现状之忧:传承无人面临艺绝窘境

  作为市级非遗二魁摔跤的传承人,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农民彭明术,生平最得意的事是让“二魁”在满乡得到发扬。二魁摔跤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令彭明术骄傲,但传承现状,却令他十分忧虑,“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加之摔跤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许多人对其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将后继无人。”有此担忧的,还有密云县九曲黄河阵灯会的国家级传承人刘纪华。年已古稀的刘大爷说,“我得抓紧时间培养‘接班人’,自己这一大把年纪了,别让‘灯会’在咱这儿成了‘绝唱’。”

  据悉,京郊大部分非遗项目都扎根在各区农村,很多传承者已入暮年。而这些人大多没有文化,对非遗传承全凭记忆。随着他们的衰老和去世,许多宝贵的民间技艺和民风民俗正在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日趋明显。

  “民间艺人年龄老化,许多传统技艺因无法带来经济效益,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学,致使‘接班人’青黄不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感叹道,“非遗保护主要是对传承人的保护,‘人’是代代相传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没了传承人,活态文化会立即中断。”抢救与培养非遗传承人是保护工作的第一要务。

  保护之困:公众文化自觉亟待唤醒

  “生火点柴喽!生财气,点旺运,预祝财源兴旺,日子红红火火。水开下米喽!开水财源滚滚,下米五谷丰登。”每年正月十六日至十七日,随着“巧饭”司仪、年过八旬的梁守国老人的嘹亮喊声,已沿袭了200 年的古老习俗、国家级非遗项目“敛巧饭”又一次在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开灶了,几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吃货们”围坐一团,端着大腕儿豆饭和猪肉炖粉条品吃敛巧饭的香美和文化韵味。

  “太壮观了,哪见过这么大的做饭阵势,让我们认识了敛巧饭祈丰年庆和谐的深刻寓意。”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吃敛巧饭,确实感受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瑰丽和深厚文化。

  “正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才会对自己的文化遗产逐渐淡漠。”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群众才是文化遗产的主人、文化保护的主力。非遗保护不仅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还要宣传、组织、发动并依靠广大群众,让他们以主人翁意识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只有作为主体的群众产生了荣誉感和自豪感,才会更主动地去传承。”

  一段时间以来,非遗保护似乎只是政府和专家学者的事,尽管非遗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仍有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性,甚至连非有的遗概念也不清楚,更谈不上保护。“非遗保护需要唤醒群众的文化自觉,走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的路子,才不至于人亡艺绝。”长期致力于非遗保护的怀柔区非遗办公室专家宋庆丰认为,唤醒民众文化自觉,需要加强宣传教育,不仅是在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更要致力于全社会民众的参与,不能让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一句口号。

  探索之举:活态传承呵护文化DNA

  传承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实实在在地继承,甚至是原创式的延续。保护和传承这些瑰宝,其本质就是呵护京郊文化DNA。目前,传承乏人是非遗“濒危告急”的根本原因,直面这一现状的同时,或许更应欣喜地看到,较之以物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而言,传承人的可培育性和可大量“复制性”,正是非遗保护的明显优势所在。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少不了人的作用,没有人的口耳相传,代代相授,民间文化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殆尽。自国家和北京市以及各区相继出台保护政策和相关条例以来,京郊非遗保护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怀柔、密云等不少区纷纷把当地非遗文化引进课堂,使“蹴球”、“二魁摔跤”等一些传统技艺开始得到学生们的关注,为京郊非遗传承、发扬注入新的生命力。非遗保护永无止境,需要持之以恒,谁也无法毕其功于一役。如何一代代活态传承下去?宋庆丰等非遗专家认为,“保护传承人是传承非遗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目前部分传承人年龄偏大,生活条件艰苦,应制订长效机制保护这些传承人,避免链条断裂。”他们同时表示,要在国家和北京市奖励政策基础上,各级政府也要有相应政策和保护规章,如将传承人纳入低保或者帮助其解决医疗保障问题等,特别对年事已高、生活困难的非遗传人,要改善其生活条件,维护其身体状况,让他们“带薪”传承,把更多“绝学”教给更多人。同时也要加紧对其技艺的记录、整理和传承工作,编写成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

  术课程,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掌握这种艺术。

  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通过非遗展览展示及各种表演活动的宣传,尤其是二魁摔跤等那些适合在广场表演的非遗项目,在保留原有阵容庞大的表演形式,又要创设适合在舞台表演的形式、队伍,让广大市民亲身感受非遗魅力,这对非遗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也唯有如此,京郊文化DNA才能得以保护,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才能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