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焦晓卿
北方的冬天气候干冷,却是加工粉条的好时机。尤其是运用传统手工制作红薯粉条,让人又找
回了老味道。利用红薯淀粉手工制作成粉条,在我国至少已经有1400 多年的历史。每到霜冻时节,平谷区夏各庄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红薯磨出的淀粉漏制粉条,这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瓢”式漏粉技艺让人称奇。老手艺漏出的粉条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种鲜美汤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条本身的柔润嫩滑,一直被人们誉为餐桌佳品。
传统老手艺助民增收
霜降前后,平谷区夏各庄镇的特色农产品红薯进入了收获的季节。夏各庄镇王都庄、纪太务、陈太务、贤王庄等村的土壤为河水夹泥沙多年冲积而成,土质环境非常适宜种植红薯, 在沙土地上生长的红薯,味道酷似板栗,别有风味。这里种植的红薯品种有17 种之多,红色、黄色、紫色、白色的红薯,年总产量可达15 万公斤,生产粉条5 万公斤。也是在这个时候,大铁盆、老柴锅、葫芦瓢漏、木质晾晒,成了夏各庄镇农家院里的新“摆设”。从收红薯,到最终制成粉条,需要经过挑选、清洗、粉碎、打浆、过滤、沉淀、合浆、冲打、煮炼、冷却、晾晒等32 道工序,其中合浆、冲打最费功夫,也最考研技术。伴着袅袅炊烟,房前屋后的晾晒场上,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粉条,穿梭忙碌的身影成了农家的又一道丰收的景象。通过提炼淀粉、和芡、漏粉、煮粉、洗粉、挂杆、晾晒等工艺,造
就了平谷区夏各庄镇粉条的口碑,而这几个镇也因为漏粉远近闻名。
每年霜冻过后,北京城区及周边区县慕名而来购买粉条的人络绎不绝,每公斤售价50 多元,成为了当地农民一项重要收入。几毛钱一斤的红薯摇身一变,身价倍增,村民的粉条变成致富的“金条”。
“这里的粉条味道甘甜,切上几片猪肉,再加上调料,猪肉炖粉条吃得过瘾。”专程到夏各庄镇购买粉条的市民曾女士说,她买了100 斤,准备送给亲戚朋友,城里超市可买不到这样的好东西。”
辛勤汗水漏出良心粉
北京益达丰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见双久常说,漏粉条要讲良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啊!”在加工制作过程中,要把红薯洗得干干净净,过滤淀子的时候水要多一点,绝对不能掺加其它土豆粉和食用胶。58 岁的村民杨振中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制粉了,他告诉记者,漏粉很是讲究,一是掌握好和糊的技术,糊掺到淀粉里起到筋骨作用,但糊的生熟、稀稠至关重要。二是掺加淀粉,按比例和均,软硬适中才能漏出好条。三是端瓢漏粉,粉条的长短粗细都与师傅的技术有直接关系。“这种手工用瓢做的粉条比用机子做出来的要好得多,因为它是在葫芦瓢上打窟窿再用手把红薯粉一点一点地往下漏在大锅里煮熟而做成的,这真的是过去的老作坊的做法,特别纯。”如今,红薯深加工后制成粉条,成为平谷区夏各庄镇一大特色农产品。夏各庄镇“瓢式”漏粉产品已经注册了“薯我棒”商标,专门设计了粉条外包装箱,每箱另附枸杞、大料、花椒等多种调料包,深受人们的喜欢。比直接销售红薯增值近20 倍,大大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在提倡回归慢生活的今天,对传统老手艺的重新重视,以及对现代传播手段的合理使用,使得粉条变成金条,在都市人的餐桌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