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肖-化朽木为神奇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文图/张磊 晨阳

  在农村,农民把平田整地、修房修路时挖出来的树根当作烧火做饭用的弃料,但在肖玉正的眼里,这些都是“宝物”,再经过他的化朽木为神奇,一件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就此诞生。在艺术圈里,“根雕”又叫“根艺”,讲究的就是——“玉不琢不成器,根不雕不成艺”,所以,一段不起眼的枯木树根要想变废为宝,那需要根雕人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金丝猴、孔雀、小松鼠、乌龟、门神……在北京市昌平区西关环里小区肖玉正的家里,摆放着近百件制作精美、造型各异的根艺品,每件作品皆依形度势、按材施艺、惟妙惟肖,且颇有一种“看树是树,看树不是树,看树又是树”的禅宗趣味,或许这也是玩根雕的魅力所在吧。

  制作一件根雕作品经过几道工序?需要多长时间?“选材、剥皮、雕琢、打磨、上漆等多道程序。”肖玉正告诉笔者,他制作的根艺,属于具象派,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原汁原味”,七分自然三分雕琢,最忌刻意雕饰。

  “每一个树根都具有唯一性。每件根雕尽量‘只减不加’,依形度势,”在浓郁的茶香中,肖玉正打开了话匣子。

  “这个《金丝猴》,树根是我一个老战友拿来的, 当时我一瞧,嗬,漂亮,树根只要稍微往上切一点,活脱脱就是一只猴儿嘛!”66 岁的肖玉正说到得意处,手舞足蹈,喜笑颜开。

  “做根雕最关键的就是选材。我不爱逛街、旅游,但凡出门,就是找树根、看树根。”“别人走路抬头阔步,他出门可好,低头走路,眼睛尽往犄角旮旯瞅!”老伴儿接过肖玉正的话茬笑着说。

  制作根雕离不开树根,为了寻找树根,肖玉正每年“五一”、“十一”都往昌平、海淀的山上跑,很多“宝贝”都是他“淘”回来的。有一次,肖玉正去十三陵镇,路过一处柴火垛时,他突然眼前一亮,一个形状别致、根须发达的黄荆木进入他的扫描范围。

  “这形象活脱脱的就是一只孔雀呀”,他立马下车找户主买树根,结果老乡望着这个怪异的树根,笑呵呵地送给了他。一回家,他就按耐不住欣喜,连夜剥皮、雕琢、打磨、上漆,最后一件0.5 米长的《孔雀开屏》就此亮相。

  肖玉正告诉笔者,从事根雕创作,最重要的是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而“心雕”的过程,无异于一个痛苦的历程,经常折磨得他茶饭不香。根雕取料,妙在点石成金,无论是梢头、梢尾,还是树桩、树枝,尤其是有的枝杈崎岖缠扭,有的机理疖疤瘤块,如何将一段“其貌不扬的家伙”变废为宝非常考验根雕人的巧妙构思。经过巧思后,削、琢、刻、挖……肖玉正手中的小小雕刀再一挥而就。“根雕也是个技术活,木活、油漆等样样都要懂。”手锯、刨子、卷尺、刷子、刻刀……肖玉正“十八般武器”个个儿耍得有模有样。

  根雕做出来以后,最后的环节就是“点题”,两只小松鼠望着枝头站立的画眉鸟,取名《逗你玩儿》;一条蛇正蜿蜒盘旋,取名《警觉》……肖玉正最大的快乐就是将枯树根赋予生命和灵性,他的晚年因为这些根雕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如今,肖玉正因为根雕老有所乐,近十年的“痴迷”不仅将一堆被人“弃之如敝屣”的树根变成了艺术品,同时根雕的慢功夫,也磨平了他的急脾气、暴性子。“根雕怡情养性,也让我交了很多朋友!”他笑着跟笔者说。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