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语涵 岳岳 图 音音
他有一双巧手,帮乡邻修理电器农具,分文不取;他更有一颗巧心,时有灵感,创造发明,惠及乡邻。作为村干部,他治村也讲究“巧劲儿”:“凡事儿不跟老百姓顶着来,要学会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他是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杨各庄村支书杨明月,是百姓眼里干实事、爱帮人的“巧”支书。
巧心
黝黑皮肤,瘦长脸,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跟很多外表看起来“粗枝大叶”的村干部不同,杨明月给人的感觉颇有几分文气。“书记是个爱动脑子的人。”说起这个村支书,村民时常夸他“脑子好使”。而杨明月对此总是略带腼腆地一笑:“没啥,就是爱瞎琢磨。”
琢磨啥?“我就喜欢琢磨一些跟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物件,搞点简单实用的小发明,方便村民生活。”杨明月告诉笔者,他年轻时在镇里办的五金厂里干过钳工、电工,后来厂子倒闭了,自己又开了个维修电器和农具的小店铺,因此手艺活一直没搁下。这些年,喜欢动脑子的老杨自己捣鼓了不少小发明,有取暖效果好的电炉子,有省力的登山小推车,还有轻便省事儿的“耕地车”……别看这些小发明科技含量不算高,可用起来却相当实用。“耕地车”是老杨的一个得意之作。这项小发明如今已经接到了五六百份订单,除了销往密云山区各镇,甚至还卖到了大兴。
说起这个发明,杨明月说,发明的起因是因为山区农民上山耕地很辛苦。“我们村背靠锥峰山,村民的田地都是零散地分布在山间。传统用于耕地的铁犁,非常笨重,背上山很累。而且铁犁操作起来,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人在前面拉犁,另一个人在后面把住方向。如今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往往外出务工,剩下留守妇女在村里,山上的地没法耕作。”怎么能想个办法让村民耕地更省力呢?杨明月想起了自己此前发明的登山小推车。“我家山上有果树,以前采收都是背着大筐上山,特别累。后来我拿废旧自行车改造出一个登山小推车,收果子的时候推着车上山,省力多了。”由此及彼,杨明月想,能不能把铁犁也跟自行车结合起来,达到省力效果呢?有了初步设想,杨明月开始在自家的小铺里忙活起来。他把从外面收回来的废旧自行车拆解改造,然后跟耕地的农具相结合。“想着挺容易,但是实践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改造后用着不够轻便,或者方向掌握不好,又或者干活儿需要猫着腰……”每每改造完一遍,老杨总要兴冲冲地上山试验一番,一旦发现了问题,再继续修改。“捣鼓了大半年,用了十多辆废旧自行车,终于做出了既轻便省力,又可以一个人操作的‘耕地车’。”杨明月得意地介绍起来,“ 用
‘耕地车’耕地,只需要一个人扶着车把,推动小车,小车底部的农具就可以翻土耕地了。”眼瞅着老杨的新发明很实用,村民们纷纷找到他定做。“村民觉得好用,我心里就高兴。”老杨不计成本,免费给很多村民制作了“耕地车”。随着村民的使用,杨明月又不断完善“耕地车”设计,给它添加了锄草功能的,换上锄草工具就可以轻便地除草了。”
巧手
“车底部用于耕地的农具是可以替换爱动脑、爱动手,杨明月的维修小铺十里八乡都出名。2006 年,他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而后又被任命为村支书,管理村务牵扯了很大精力,但老杨不愿结束小铺。闲暇时候,他总还是喜欢动手修点什么。村民也都认他的手艺,维修电器、农具时常找上门来。于是,老杨收了个徒弟,简单的维修交给徒弟去做,复杂点的,自己上阵。“这门手艺学了不少年了,在不耽误村里工作的前提下,我还是不想把它搁下。”走进杨明月的维修小铺,里面堆放着很多村民送过来维修的电视、电冰箱等。小铺的墙上还挂着很多手工活需要的工具,“有些工具,我用了好多年了。”说这话时,老杨不再像是个村干部,就像是个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在杨各庄村,人人都知道村支书是个维修好手,因此来找他维修电器、农具的人很多。帮村里百姓维修电器,杨明月常常分文不取。“做村干部的,就是要给百姓服务,真没法要钱。”老杨一脸认真。不仅不收钱,杨明月还提供上门服务,或者送货服务。“村里有不少留守老人,家里电器坏了不会修,也搬不动。他们招呼一声,我就上门给修。有的在家里修不了,我就给搬回小铺,修好了再送过去。”就这样修着修着,杨明月跟村民的距离越来越近。“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就是给我们服务的热心人。”村民孙秀平说。
巧治村
有巧手、有巧心,杨明月治村更有巧方法。“其实也不是一上来就会使‘巧劲儿’。”他坦言自己最初当村主任时,也是个愣头青,“急进”、“蛮干”。“那会儿为了搞好村庄环境,村民的违建一律拆除,半点情面不讲。虽说这么做没错,可没跟村民好好沟通,很多村民心里骂我。”杨明月苦笑。结果,村里得了市级生态文明村称号,但老杨的人缘口碑却一落千丈。一届村主任任满后,他主动退出了选举。“干工作得罪了不少人,我就干脆回维修小铺继续做手艺活去了。”离任后,村里环境出现了反弹,垃圾、违建又多了起来,生态村变成了后进村。这时,一些村民又觉得还是杨明月“干实事”,于是,老杨又一次被推举为村主任。这一次,杨明月说自己干事儿不再那么强硬了,“我开始从村民角度考虑问题,用‘巧劲儿’干事儿。”再次上任,整治环境迫在眉睫。
整治从村委会门口的文化广场开始。“那时候,广场上堆放的都是柴草、玉米棒子、建筑垃圾等。搁在以前,我就直接让人给清走了。可摔过一次跟头,我长了记性,不能再这么蛮干了。”杨明月开始挨家挨户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并且了解他们的想法。“通过走访,我发现村民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柴草、玉米没地方放,所以才堆在广场。”于是,杨明月找出一块闲置地,引导村民将柴草、玉米整齐地堆放在那里。文化广场清理出来后,杨明月在广场上安装了篮球筐、乒乓球案子等健身设施。“现在,大家每天都来这里打球、跳广场舞,个个都很自觉地维护广场的环境。因为这是大家文化活动的场所。”就这样,环境整治的成果保持了下来。巧办法治村,巧心思帮人,杨明月越来越得人心。如今已是书记、主任“一身兼”的他,在村里做工作,都会想着用巧办法。“其实村民很可爱,你为他们多想想,他们也会很支持你的工作。”在杨明月的带领下,杨各庄村又从后进村重回先进村行列。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