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家年夜饭 吃出幸福味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文/闻声

  “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每一位中国人都有关于年夜饭的记忆。这些记忆,往往都是就着大年三十儿晚上那一桌丰盛可口的菜肴蔓延开的。而这些菜肴,在各个民族和家族的血脉里,也都有着固定的名目和寓意,许多辈人的口味与习惯。在时间的漏斗里流下来,散发出的香气儿,早已超越了菜肴本身的馥郁。

  对于生活在首都北京最北部山区的汤河川3 万多满族人而言,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年夜饭习俗。盘碗箸尖上的饭菜,杯盏觥筹中的酒饮,远非食物本身集纳的滋味与能量这么简单。全家围坐的喧闹之间,流淌着的全是汤河川地区满族人血液里最浓最深的乡愁情怀……喜欢听相声的市民对“八大碗”肯定不陌生。因为,在“满汉全席”中经常会提到这个名字。而这“八大碗”,恰恰就是汤河川满族人民大年三十年夜饭的“主打”,当地满民俗称“二八席”。

  在素有“北极乡”之称的喇叭沟门满族乡中榆树店村一个农家院内,身着整洁花边大袄儿的彭明琴大姐正在厨房内专心地切肉,动作娴熟。今年56岁的彭大姐是地道的满族人,制作“八大碗”的手艺她已经“耍”了30多年。彭大姐介绍,满族“八大碗”是由16 个大海碗分别盛着的八道凉菜和八道不同热菜肴组成的,具体菜肴和口味因各地习俗有所不同。“我们汤河川地区满族村民们的‘八大碗’,主要包括条肉碗、方肉碗、菜卷碗、瘦肉碗、肘子碗等。”

  彭大姐一边忙活着切肉,一边满脸绽放着笑容说道,听着大肉大碗的,感觉应该很油腻,但经过我们当地土方法儿这么一“拾掇”,腻味全消,吃到嘴里都是满满的幸福味儿呢。走出厨房,院子里四个土灶火势正旺浓浓的肉香以及松枝燃烧后的清香,扑鼻而来。彭大姐介绍说,年夜饭吃“八大碗”是满族文化之一,“八大碗”的制作工艺虽然不难,可想要做得地道就必须费些心思。“咱们都自己散养猪,定点屠宰,检疫后再自己加工。”除了选用上好的猪肉外,制作时还要经过煮、腌、炸等过程,就连上锅蒸都是有讲究的,不能用煤气灶,必须用土灶,烧松枝。这样做出的“八大碗”才能确保色、香、味俱全。

  望着灶上炖着的大肉,彭大姐打开了话匣子,开始介绍自己经历过的年夜饭。她说,在曾经的物质匮乏年代,一顿年夜饭可能要准备上半个月,一家人平日里节省下来的食材,齐齐摆放团圆夜的桌上。各式各样平时见不上、吃不到的荤腥,悉数登场。现如今,满族人年夜饭餐桌上的菜品不再求多、求全,重新简单起来的菜品,已非昔日阿蒙,精致、营养、健康要素俱全。除了“八大碗”,汤河川地区满族人年夜饭的节日食品也异常丰富,黏豆包、粘火勺、萨其马、白肉血肠、豆面卷子( 驴打滚)、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等等,一样也不能少。特别是萨其马,当地满族人的最爱。村民们介绍,萨其马是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作而成,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满族风味的节日佳品。而在年夜饭上喜欢喝的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黄米酿造的“米酒”;客人来家拜年,喝的饮料是用炒的大黄米、高粱米冲的“煳米茶”。80 后的彭玉贵是地地道道满族旗人的后代,属正黄旗,在他家——汤河川长哨营满族乡项栅子村,至今保留着独具特色的满族年夜饭旧俗。彭玉贵说:“我的年夜饭要从傍晚7 点持续到凌晨12 点,在吃饭之前要贴满文福字、吊钱儿,祭祀先祖,供奉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画像。吃饭时年轻人身着满族盛装,给长辈敬烟、敬酒。”

  彭玉贵介绍, 大年三十这天,家家都要竖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罗杆子”( 也称神杆),杆顶上挂方形的锡升,升里盛着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相传此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挖人参时用的索拨棍。又传当年明将李成梁害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骑马逃跑,途中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乌鸦、喜鹊落在他身上将他护住,追兵以为他已经摔死,便掉头走了。努尔哈赤脱险逃入山中,以挖参所得置办兵器、粮草,起兵统一了东北。后人为纪念乌鸦、喜鹊的救祖之恩,在春节竖起“索罗杆”。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哪一顿饭的重要性能与年夜饭相媲美。年夜饭关键词的更迭更是伴随着“饺子”,陪同你我见证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般来说,除夕这天我们汤河川地区的满族人都要吃饺子,满族人称饺子为‘煮饽饽’。而摆放的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顺气。”彭玉贵指着院子里东墙根儿底下一堆木柴说,煮饺子时,锅底需烧“杏条”柴,因“杏”与“兴”谐音。当饺子从沸腾的锅里起来时,煮饺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全家人必须随喊:“起来了! 起来了!”吃完了饺子后,一些人甚至会让家中小孩在屋内高处跳上几跳,预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个高。有一些人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或其他一些东西,来测一年的运气,以此增加节日的气氛,寓意吃到的人会在来年“财运亨通”。

  彭玉贵说,记忆中的年夜饭是一年之中规矩最多,但是最丰盛的一顿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汤河川满族年俗是清朝宫廷礼仪、关外渔猎遗风、南北节庆民俗相融合的产物,更是中华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和历史见证,保护独特的满族文化已成为越来越多满族青年的责任和使命。由于家族历史的缘故,像很多关外的京旗满族一样,家中的年夜饭有很多和老北京满族相似的传统。这,也许,就是年夜饭的“幸福味道”真谛所在吧……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