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家乡老“嚼谷”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文 陈谷

  春节的习俗始于何年,没作过考证。北方人多把“春节”说成“过年”,按家乡人的说法,“过”代表长久的意思。年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的是亲情的凝聚,体现的是子继福长的快乐和延续,也是对未来日子的企盼和展望。有了这样的寓意,年也就与每家每户的生活有了紧密的联系,从而也形成了一整套与“吃”有关的民俗。

  家乡的年,是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家乡有一种说法: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的生日,也称“小年”。因为这天灶王爷要回天宫过生日,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用糖瓜抹在灶王爷的嘴上。有两层意思:一是为灶王爷庆贺生日;另一层意思是,把灶王爷的嘴抹甜,让他“上天言好事”,多替民间说好话。家乡人把这种形式戏称为“封口”。也就是从这天起,家乡的年也就拉开了序幕。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每一天的日子都有讲儿。但就像家乡人说的:“日子一天天地过,事一件件地办”。为了不至忙中出乱,家乡人对年节该办的事都做了提前的安排: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红斗;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样的过程被家乡人称之为“办年货”,也叫“备年儿”。

  事实上,从一进腊月门儿“备年儿”就开始了。“进了腊月门儿,家家推碾子儿”,“十五六做豆腐”。两句农谚暗示出的不仅是年的脚步,更和家乡的两道美食有关。一是蒸馍馍,也称“淘米”;二是做豆腐。这两道美食不仅制作过程复杂,更是家乡年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馍馍是家乡一种特有的黏食。发明这样的黏食,一是它容易储存,吃起来方便;二是“黏”和“年”同音,有着特殊的寓意,透出的是家乡人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因为在过去缺少白面大米这些“细粮”的年代里,人们通过这种“粗”粮“细”作的方式不仅调剂了自己的生活,也让困苦的日子因此变得有了味道。制作馍馍的原料有玉米、黏米(俗称大黄米、小黄米)和小豆。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压面,也称推碾子;把毛驴套在碾子上将粮食一点点压碎成面,再过箩细筛。压出的面按一定的比例搀在一起,再用烫手的水对面进行搅拌,这样的过程也称“拃面”;然后放入适量凉水把面和匀放在热炕上发面。面发好后再加入适量碱水去除酸味儿,接着把事先煮好的豆馅儿包入发好的面中揉成手掌大小的团放入柴锅中蒸熟。于是,一道美食便在烦琐的劳动过程中诞生了。蒸好的馍馍香甜绵密,粘道、有咬劲儿。

  馍馍的衍生品是年糕,也称炸糕。制作的方法与蒸馍馍一样。不同的是年糕个头小,用油炸。炸年糕有着特殊的寓意,图的是“年高”的吉利。糕不在炸多少,要的是这种圆满的过程。

  再说豆腐,豆腐也是家乡一道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美食,京郊最好吃的当属永宁的豆腐。当地很早以前就有“吃了永宁的豆腐不馋肉”的说法。言下之意是这里的豆腐好吃、解馋。制作豆腐的关键是水好。相传,过去永宁城里最好吃的豆腐出自西街的胡家。据说胡家做豆腐的水取自上磨村的黄龙潭,好吃是因为胡家的豆腐沾着龙气。可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是极有道理的。制作豆腐的原料是黄豆和卤水。黄豆泡好上磨细研后再滤去皮渣,然后把浆放入柴锅煮沸,再用卤水点;点出豆腐脑儿后再放入细密的豆腐包中滤出多余的水分,之后放入模子里加压,水分压净后,鲜嫩如玉的豆腐就成型了,吃在嘴里口感细腻绵柔。豆腐的衍生品很多:冰豆腐、炸豆腐、豆腐丝……味道不同,花样繁多,不仅丰富了味觉,也把年装扮得丰富多彩。

  家乡的年味儿,就是在这种辛勤与忙碌的过程中打造出来的,这过程不仅凝聚着智慧,透出家乡人高超的生活技艺,更有家乡人对生活的透悟和理解,以及对文化的传承。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