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绝活吹糖人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文/张晓

  “吹个孙悟空!”“我要个猪八戒!”“吹个黄鼠狼吃鸡!”……孩子们围着“吹糖人”嚷嚷着,引来一大堆好奇围观的人群。此情此景给民间庙会增添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勾起年长者甜蜜美好的童年回忆。

  肩挑挑子,铜锣阵阵,几个孩子,给冬日的小巷胡同平添了几分生机和盎意,不必多说,准是吹糖人的小贩途经这里,他只要将挑的担子放下来,再打开凳子坐好,掀起箱子盖,整理一下工具、材料,把已做好的样品糖人插摆出来,四周一定就会围满孩子……

  “吹糖人”是旧时代的一种手艺行业,艺人们走街串巷,赚两个小钱,勉强度日。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庙会、集上,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作为民间一个谋生的行当,吹糖人的起源无从考证,听老师傅讲刘伯温可以算是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相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 多年的历史了。所谓的吹糖人,其实是做糖人的一种技法,另外还有捏糖人和画糖人的技法,只不过吹糖人是最常见的一种罢了。制作时,艺人从铜勺里取出一点儿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防止粘连,趁热将糖搓成卵形,团成一个空膛的长球状,空膛的一端抻细,就形成了一根空心的小管子,如吸管,马上就用嘴对着管子的一头朝里吹气,双手立即在糖泡的另一头随手就拉捏出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来。做一个小动物,也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一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红红的冠头和尾巴上几根翘翘的羽毛,是吹糖人拉出的糖丝;一匹大马,四个马蹄似在飞奔,极有动感。

  他们的作品大多来自民间故事和传说,如一匹马上骑着一只猴子,称之为“马上封侯”;一只老鼠抱着一个葫芦,谓之为“老鼠偷油”;一条蛇缠着一只公鸡叫“蛇戏雄鸡”……总之,每一件作品他们都能报出一个好听的名字,既吉祥又十分有趣。如果说吹糖人是空心的,那么捏糖人则是实心的。艺人用一根小木棍从锅里先后捞出已经加热了的糖稠,先捏一个头形和身子,然后用小剪刀刻出五官和四肢,再用各色糖稠做成服饰和腰鼓,一个活灵活现的“糖猴仔”就诞生了,随后在其底部插入一条竹枝,便于手拿。在制作过程中,共使用了搓、捏、挑、揉、

  按、擦、拨、压等手法,技术之娴熟、手法之多变,让人眼花缭乱。

  还有画糖人,就是艺人拿着盛了糖稠的铜勺,在一块光洁的石板上作画,画什么像什么。待糖稠凝固,用薄铜片铲起来,另拿一根麦秸或者是竹枝蘸了糖稠粘在做好的糖人(糖画)上,等干了拿起来就成了。如果要做立体的糖人,就需要多画几幅画,然后立体拼接而成,黏合剂当然还是

  糖稠。

  听老人讲,早些年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

  两筒牙膏皮可以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这一着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如今,糖人也不再是孩子唯一的吃食期盼,但是吹糖人这一民间手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糖人的制作技艺也在与时俱进。在天津市河西区有一位画糖老人李耀树,他25 年前与糖画结缘,自学绘制,以糖为墨勺为笔,用“3D”糖画传承甜蜜绝活。“ 用糖作画,是要讲究熬功和勺功的。糖是糖画的材料,糖熬得好坏至关重要。熬糖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会焦。勺功讲究的是手感和抖动的力度,且动作要快、要流畅,不然糖凉了以后非常容易凝固。练习得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糖画的制作主要是利用糖遇冷凝固的特性,而最难的地方在于各个平面图之间的连接,要做到‘胸中有数,

  脑中有画’。”李耀树说。而河北省藁城市西辛庄村的马青旺,潜心摸索创新,利用独特的配方、气法、手法,突破了前人夏天不能吹糖人、搞糖塑的“瓶颈”,使吹糖成为一项全天候的民间艺术,改写了中国古老吹糖艺术的历史。他还创造出独特的密封保存技术,使薄如蝉翼的作品能够保存下来。铜瓢、木箱、竹签子,就这几样家伙什,藁城农民马青旺揉捏着几两糖稀,吹拉抻甩,吊眼睛抛眉毛,背后吹、蒙眼吹,小小的糖人在他手里长出了表演的筋脉。当年,学吹糖人是为了换取生产队工分之外的几毛钱外快,马青旺也没想到,如今这糖人他吹到了韩国、西班牙、新加坡,全国的各大电视台也去了遍儿,刚从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回来又收到了河北省文化厅发的吹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被命名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辛庄吹糖艺术”代表性继承人。藁城的西辛庄,还有个别名叫糖人庄,马青旺的师傅那一辈,村里有97 个吹糖人的艺人。背个木箱子,支个货架子,走街串巷,逛庙会赶大集,糖人最早只换不卖,换玉米面饼子,换牙膏皮,物资匮乏的年代,吹匠只求口饭吃。如今,马青旺却练就出了蒙眼吹和背手捏等手法,并把魔术、相声等艺术形式融入到吹糖人的表演中,使吹糖人走上了舞台表演。更可喜的是,在河北省沧州肃宁县西泊庄村就有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糖人艺术展厅。平时艺人们定期在这里切磋技艺,有外地客人来参观时,艺人们就在这里义务集体表演,50 多个吹糖人组成的艺术团,一起表演吹糖人的场面甚是热闹、养眼。该县还专门出资为艺人们统一购置了服装、糖人器具。西泊庄村糖人艺术团是由艺人们自发组成的,团员中年纪最大的七十多岁,最小的才十来岁。

  据介绍,该村吹糖人技艺已有100 多年历史,现在村里50 岁以上男人大都会一手。糖人艺术团团长、第四代传人杨振奇的父亲杨宝坤生前曾创造过吹糖人的辉煌历史,到过日本、德国、西班牙、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表演,被外国人称为河北“糖人杨”。据了解,现在第五代传人年龄在30 ~ 50 岁之间,只有十几人,30 岁以下的传人就仅剩一人了。

  因此,看似美好的传承前景也不容乐观,老一辈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技艺传承也面临着断层、边缘化的险境,我们真心希望吹糖人这种民间绝活能够逐渐走进我们的视线,走进我们的生活,一回头就在身边。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