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无声曲自出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张晓宁 字号:【

  在信息时代的技术冲击下,现在的我们,早已没了期盼和阅读鸿雁传书时的情感共鸣,笔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书法更是遥不可及。喷薄而出的不假思索堆砌而成的方块字令我们的心绪也更加烦乱。在码字时代,有时我们也需要静一静,取出久违的文房四宝,轻轻研墨,写下心情,写下故事,写下传承。

  体会汉字书写之美

  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东西汉之交的扬雄曾这样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我国的书法艺术兴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商至西汉时期,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燕书、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种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据说,东晋的名臣王导特别喜爱钟繇、卫瓘这两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钟繇的书帖《宣示表》弄到手,当做镇宅之宝。当时正处于两晋交替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王导在逃难的时候扔下了金银财宝,却把《宣示表》缝在自己的衣带中渡过长江。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朝书法尚意,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蔡是蔡襄。这四大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这正是在“国家

  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清代书法开创了碑学,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它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因此,汉字书法为汉族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泥土中生发的书法情

  近年来,日益富庶的生活点燃了农村书法爱好者的激情。在北京市密云县巨各庄村蔡家洼村,第五届北京美丽乡村书法艺术展上,来自京郊10 个区县的书法爱好者,在现场展出了由他们创作的165 幅作品,他们在笔墨中寻求真善美,展现京郊大地的时代风貌。书法的研习不受年龄限制,学习费用少,临帖资源丰富,可以说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一门传统艺术,因此造就了许多乡村书法家,其中不乏具有书法绝活的农民艺术家。山东济宁兖州兴隆庄农民魏华会用拳头写书法;安徽繁昌农民书法爱好者徐华清精于真、草、隶、篆等双手同书、三笔同写、正反镜面书法等创作;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南岭乡长埠村农民周恢发,苦练60 年,练就各种书法“绝技”,能倒写、反写、蒙眼书写、双手或双脚同时书写,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可以双手各提一支笔,同时口中再衔一支笔,三笔饱蘸浓墨于纸上挥毫,一心多用,须臾书成。

  除此之外,中国各地还诞生了许多带着浓郁墨香的“书法村”。走进河南省永城市茴村镇茴村,翰墨浓香迎面扑来,一副副对联映入眼帘:农商为养生,笔墨以娱情;耕田有闲醉书法,推敲诗联偶栽花;文人相重莫相轻,爱晚亭前枫叶红……茴村人擅长书法,村民们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笔,因此有了“书法村”的美誉。一个普通的豫东平原农村里,村民拿起毛笔就能把字儿写得像模像样,怎么都觉得这里的农民不像农民,更像艺术家,生活得更有品位。茴村是一个5000 多人口的村子,然而这里竟有1000 多名“书法家”,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一还要多。据说,茴村人喜欢书法的风气是由一个名叫郑效治的人带动起来的。茴村人郑效治出生于1919 年,他自幼喜欢书法,擅长隶书和小楷,并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名师。由他撰写的汉高祖刘邦斩蛇碑、彭雪枫将军碑、鲁雨亭烈士碑等石刻碑在当地享有盛誉。之后,在郑效治的带动下,茴村村写书法的人越来越多。

  古稀之年的黄昌宗老人文化水平不高,靠种田、卖馍为生。受郑效治先生熏陶,闲暇时他就要拿起毛笔练上一会儿。如今,黄昌宗已是河南省农民书法家协会会员。其实,在茴村,如黄昌宗一样的农民书法爱好者还很多,近年来,茴村出了7 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8 位河南省农民书法家协会会员,26 位商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茴村书法产生着发散效应,据

  了解,其书法产业逐步形成,“书法村”的老老少少通过手中之笔“写”出更加美好的新农村。

  传承延续书法梦

  书法诞生于文字产生之始,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繁荣,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精深至极的艺术门类,但同许多传统文化艺术一样,在时代的冲击下,书法艺术的传承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值得欣喜的是,自2015年秋季起,书法教育全面进入我国中小学课堂。在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书法艺术已然成了这里的新名片。走进燕山脚下的这所小学,浓浓书卷气犹如一幅经典的山水画慢慢展开:“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翰墨修身、书道育人”的理念,让这里的每一个学生,墙壁上的每一个汉字都散发着特有的魅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因材施教的书法课程、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日常的课程普及、特色的活动带动……点点滴滴,造就不凡,翰墨修身,打造成了顺义区独特的翰墨书香校园。重庆市璧山区河边小学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批“艺术特色学校”、“书法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等。璧山区河边小学虽然只是一所乡村小学,却有长达9 年的书法特色教育。学校以“翰墨励志,书写人生”为办学理念,以“写好每一笔”为校训,将书法教育纳入课程,融入课间活动,形成独具一格的书法韵律操;营造书法文化学习氛围、举办书法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敬览古人书法真迹,大都是在情感的驱使下执笔书写成文的:当激情如烈马时,挥毫如握缰,则墨韵天成;当事急如着火,提笔如提水时,则匆忙疾书,飞白如飞练;当心如止水,边吟边书时,则墨如春雨润草木,光泽熠熠弥暗香……正是这些发自肺腑的意和情传递着书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也洋溢着书法最纯真的美。因此,书法以情意滋养,载以文道,这也是传统书法之本,更是今人继承和创新的主要源流。

  秉着这样的梦想,相信书法定会全面归来,翰墨也会在神州大地历久弥香!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