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万种话永宁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 杨东旭 字号:【

  永宁,古称永宁城,坐落于北京市延庆县城东19.2 公里的地方,为县域内最大古城。至此,当地人都把去永宁叫作“进城”。

  那时的永宁人脸上总是挂着一种城市人的优越感,而我们这些山里人,见了他们就像一个臣子见了皇帝一样,充满了谦卑与羡慕。于是脑海里也就形成了一种概念——城市和乡下,高尚与卑微。

  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永宁人的这种自豪是有理由的。除了那些自然存在着的城乡差别之外,他们的最大自豪则来自他们朝夕相伴的那座古城。

  

  永宁地处妫川盆地东部,确切地说是边缘。北、东、南三面环山,绵延的群山如臂弯一样,把它抱揽其中;鸟瞰西部平原,妫河自境内悠悠荡荡穿过,润泽着妫川盆地的美丽和富饶。两岸阡陌纵横,人烟辐辏,胜似江南鱼米之乡。打开视野静静望去,那山那水就像大自然特意为古城安排的礼物一样,将一份凝重和灵气与古城天衣无缝地对接起来,不仅显出“ 势压昆仑北,雄吞渤海西”的塞外雄浑大气;更有“夹岸山屏展,穿沙水带萦”的江南婉约和柔美。难怪

  元代诗人周伯琦走到永宁时,不由地发出了“谁言幽燕北,翻如楚越东”的感叹。

  永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积淀的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 年),距今已有近600 年的历史。当年胶州(今山东胶州)人薛禄,因跟随成祖起兵有功,封爵阳武侯,挂任宣府(今河北宣化)总兵,后奉命修筑永宁城,薛禄仅用一年时间便将城池建好。至此,不仅大大地提升了宣府东路的军事防御能力,也成了当时隆庆州(延庆)中部一道壮美的景观。

  永宁城“周六里十三步”,城高约12 米, 面积572292 平方米;城池为正方形,建有东、南、西、北4 门,分别为“迎晖”、“镇宁”、“宣恩”、“威远”,四座城门均建有瓮城。城中央十字街建有3 层4 面、高20 余米的玉皇阁。受战事影响及永宁城的特殊位置,明万历十七年(1589 年),4 门加固重修,并在4 门之上修筑了城楼,分别取名文昌楼、义勇楼、朝阳楼、玄武楼,同时,还在城四角分别修建了瞭望楼;至此,城的设施更加完备,城池也更加坚固辉煌。明正统年间,为进一步提升城池的防御能力,对外城墙进行砖石包砌加固。这样的特殊待遇,就连当时的州城延庆也不曾有过。直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知州宋云霄修南关砖墙时,才将州城全部包砌完成,算起来比永宁晚了将近200 年。

  一座县城,无论从规模、城墙的高度、还是城池的牢固性,都超出了州城,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或许是不多见的。更何况两座城池咫尺相望,只相隔了不到20公里。这究竟是为什么?答案说来并不复杂。据史料记载:“永宁属宣府东路,为陵京肩背,至要害也”。由此看来,永宁不仅仅是一座行政上的县城,更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所以历史上,明代宣府派出的6 个参将中,其中一位东路参将长驻永宁就不奇怪了,而这也正是永宁城规格高于州城的重要原因所在。

  说到永宁城的修建,这里面有一个插曲。在明朝建都北京之前的大约50 年间,延庆属于元朝与明朝战事的前沿之地,并无治所。直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成祖朱棣北巡,越过八达岭长城,驻跸在今永宁城西15 里的团山,看到延庆地区“厥土旷沃,群山环峙,遂创州治,迁民以实地,命官以莅民”,至此延庆地区被纳入京北的总体防御体系,并在延庆建州,名曰隆庆;在永宁设县,隶属于隆庆州。永宁是先有治所后建城池,因为当时国家尚立足未稳,财力不支,再加上北方战事仍在继续当中,所以建城比建治便晚了18 年之久。永宁,“ 取《书》‘ 其宁惟永’之义为名”,其城池的修建,不仅起到了护卫京城,更起到了牵制西北各路的作用,是京西北重要的军事防御屏障,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

  永宁城内除设县署之外,还分别设有参将府、中军营和卫所等军事机构,其中卫所就有两处(永宁卫所和东路卫所),驻有兵力8000余人。此外, 城内还设有演武厅、校场、仓库、草场、急递铺、更铺等多种与军事防御相关的设施和建筑。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永宁城是一座军城,而作为行政机构的永宁县,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永宁城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南通京城, 北连靖安堡、古北口,可直达漠北;西可达宣府、大同;不仅是当时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重要的军事储备、调运的中转站。成祖朱棣多次北征,皆取道于永宁,其战略位置可见一斑。永宁自古就有“龙脉上的古镇”之称。最初,我对“此讲儿”却不以为然。但最终的事实却不得不让我折服。如果将延庆县地图上下左玉奎/摄右分别对折,奇迹也便一目了然了。不难发现,永宁城中心的玉皇阁所在的位置正处在这两次对折的中心交叉点上,是延庆县全境的中心。但更为神奇而令人不解的是,玉皇阁中心的南北延长线,北穿辽代缙山县城北正对着的缙阳山主峰,南穿明十三陵,和天安门的中轴线正好吻合;成了古人“面临陵寝,背负缙山”之说的最好印证。除此之外,永宁城还有很多可圈可典的故事。

  延庆有句老话:延庆文化看永宁。永宁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既有骁勇善战、驰骋疆场的将士,更有经论满腹、风流倜傥的才子, 这里不妨例举一二:马大中,永宁人,生于189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马大中任延庆县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时,因教学需要,曾编写《中国大历史》一书,作为当时的历史课程讲义。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史

  学家李泰芬不仅为该书题写书名、作序,还推荐其为大学历史教材。新中国成立后,马大中被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聘为研究员。值得一提的还有李卓云。他出生于永宁中所屯,为寻求救国之道,1906 年,辞去延庆师范教习职务,东渡日本留学。期间,认识了汪精卫,而且与之交往甚密。

  1937 年,日本占领延庆,汪精卫为网罗人才,给李卓云写了一封信,并派伪南京政府立法院院长陈公博千里迢迢赶赴永宁,恳请李卓云出来辅佐。陈公博还趁机说:“中央教育部部长尚未公布,汪主席的意思是非君莫属。”然而李卓云却说:“我老了,难以赴任。”婉辞了汪精卫的“好意”。仅从以上两例,足见永宁人的博学与刚正。永宁的才子是个群体。有出仕济世救民的,有著书立说的,也有热心办学的教育家、书法家、画家……

  沧桑几百年,历史转瞬而过,许多与古城相伴的故事已被人们淡忘,留下的只是史书文字里的一些回忆,淡淡的,却依然让人回味无穷,更让人浮想联翩……

  如今的永宁古城,已部分得到了恢复,昔日风情又再一次地呈现在面前。漫步古城,阵阵清风徐徐吹来,清爽宜人,一张张充满了幸福与自信的笑脸洋溢着时代的风采,彰显着时代的变迁,一幅幅绝美的乡村画卷,意境出古城恬适的悠远。永宁就是这样, 那城、那山、那水永远都透着雄浑和美丽,气势恢宏而壮观,劲健而飘逸,那是历史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城不变的风范。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