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自古极为重视孝道,所谓“百善孝为先”。“孝”字在《说文解字》中有:“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今年10 月,北京市首次评选出10 名“孝星榜样”;而延庆县的慈母川村也在同期举办了首届孝亲节,并设立了本村的慈孝日……这一系列推孝行、崇孝道的活动表明了人们呼唤传统孝道文化的重建,呼唤一个“立爱自亲始”的社会的回归。
时间是一条平缓而悠长的暗河,在不知不觉中日复一日地向前流淌,一去不复返。我们每一个人都如同落入这河流中的一片树叶,只能随波逐流,从出生到少年,从中年到老年,如果幸运的话你会经历这所有的阶段,但谁也不能说年老也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说孩子最大的愿望是长大成人,那么老人最大的愿望恐怕就是重回年少,这个假设中最大的悲伤就是,孩子终究会实现愿望,而老去之人却永远无法返老还童。人类对衰老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正因如此,人们最热衷于幻想的恰恰也是时光倒流。前段时间一部韩国电影受到许多人的喜爱,讲述的是一位70 多岁的老奶奶突然变成了20 多岁的花季女子的奇幻故事。电影中的许多桥段都让人捧腹,然而欢笑背后却是对社会问题的深度剖析,虽然是“返老还童”的魔幻题材,却聚焦在老年生活的真实一面:日渐衰弱的身体伴随着孤独的老年生活,与儿子一家的各种矛盾,不能自主的晚年生活等等,其中充满了无奈和酸楚,这也反映了当今中国许多老年人生活的现状。据统计,2014 年年末,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近两成,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8 亿人,占比10.1%,首次突破10%。面对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我们这个社会是否能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体面地走向人生的尽头呢?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从古到今,大部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直接与子女的关心程度成正比,也就是同子女是否孝顺有关。在古代农耕社会,没有“社保”,没有退休金,人老了干不动了,就彻底没有收入来源。因而在那时,养儿防老是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观念。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孝道在古代中国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养老问题呢?实际上,孝不仅仅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反哺关系。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慎终追远”,孝代表着对生命的珍重、对死亡的敬畏,它是爱的传承,它是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
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作为支撑核心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历朝历代所尊崇。《孝经》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将父母放于心上,以诚敬之心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民间有句俗话“养而不爱如养猪,爱而不敬如养狗”,放到这里,话糙理不糙,仔细琢磨的确如此。如果不是怀着一颗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长辈,那与饲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即便在古代重视孝德的环境中,不孝之子也是屡见不鲜,为了保护老年人的权益,古代刑法中对不孝行为做出了极其严苛的规定,如果儿子对父母不孝, 父母报官可以对儿子处以极刑。《唐律·名例》中规定了不孝罪,包括检举告发祖父母、父母犯罪行为的;骂祖父母、父母的;祖父母、父母生存期间自己另立户口、私攒钱财的;对祖父母、父母不尽最大能力奉养,使其得不到生活满足的;父母丧事期间自己娶妻或出嫁的,父母丧事期间听音乐、看戏的等十种情况,都属于不孝的犯罪行为,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犯了不孝之罪,不论身份贵贱一律问罪。
重典惩治毕竟为下策,防患于未然才是上策。因而,古人极其看重孝德教育。除了领航之作《孝经》之外,《礼记》《家礼》《弟子规》《女四书》《列女传》《女诫》《二十四孝》等等作为大众孝德教育的“基础教材”更是广为流传。宋以后,家庭孝德教育演变成为有体系的家规家法,尤其在贵族达官家族中备受重视。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一生著有两部大作,一部是众所周知的巨著《资治通鉴》,另一部就是被历代推崇为家教范本的《家范》,而在司马光自己看来,《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也就是先齐家然后治国。当时确实有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如《汉书·薛宣传》中载有“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官员在依法休假时,应“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壹笑相乐”,即回家陪伴妻子儿女,与邻里加强沟通交流。
“吏所以治民也,能尽其治则民赖之”。与之相比,今天的孝德教育则显得相当薄弱。一方面许多子女对于
不孝概念的界限相当模糊,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严重倒置,一些父母甘心情愿地为子女当牛做马,而子女也理所当然地照单全收,造就了许多畸形的家庭关系,埋下了许多社会问题的隐患。当然,在时代发展的今天,简单的“生搬硬套”传统孝规孝礼已经不能解决现实的“新问题”。孝文化需推陈出新,才能“源远流长”,才能以孝传人,以孝育人。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慈母川村是一个传承了悠久慈孝历史的村庄。今年9 月底,这里举办了一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共建共享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慈孝文化活动。把每月农历初九定为慈母川村“慈孝日”,每年重阳节定为慈母川村“孝亲节”。通过宣传辅导讲座和模范家庭的示范教育,让慈孝文化“入心入礼”。“慈孝日”当天,村中的老人齐聚一堂,在村中的慈孝广场包饺子、唠家常,不仅为乡村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同时以“家风家训、乡情乡愁”为聚焦点,开展各种主题特色活动,吸引广大市民走进村庄,让更多的人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孝行天下。
如今,像慈母川这样重视孝德教育,敬老爱老的村庄越来越多。河北省邢台威县孙家寨村为全村无人照顾的空巢老人,送上一日三餐,并为全村 65 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准备两次集体大餐,近三年来,进而延伸到农忙时节为孙家寨全村老少供应免费午餐。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以孝德建设为突破口的实践活动,有的地方将孝道写进创建考核“ 孝道红黑榜”亮出道德牌;有的地方将孝道写进村规民约,开办德孝讲堂唤起百姓心中善念;有的地方利用“孝亲”
主题文化墙传递温情;还有的地方让孝道走进校园课堂,传统美德培育“孝心孩子”……这一系列的活动造福的是生活其中的百姓。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车盘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一位大娘电话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大娘说:“俺们就投现任书记村长的票,他们德行好,知道孝顺老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就是他们办的,天天让我吃好吃饱!”
孝善本一脉,孝道走得通, 善道才能毫厘不差,尊重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要在全社会实现尊老爱老就必须架构起孝德文化教育的保障体系,在此之下,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夕阳梦”才有可能实现,父母们那颗为了儿女几乎快要操碎的心才有可能永葆温润如初。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