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互联网加农业,政府在做什么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今年3月以来,中央政府在“互联网 +”上频出“大招” ,刺激着更多的市场主体投身“互联网 + 农业” ,也催促着各级政府要补齐农业信息化“公共产品”不足的“短板”,其引导作用应该如何发挥?7 月初,笔者深入青岛市城乡进行调查。早在 2013 年,该市就开始了基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工程” 。今年,又制定了“互联网 + 农业”行动计划,在强化顶层设计、保障信息服务“落地” 、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青岛市农委主任由翠玉表示,近年来,青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突出重点、统筹协同,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创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互联网十农业”的快速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涉农信息服务纳入统一平台

  “互联网 + 农业”能否落地,大数据是关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各级政府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顶层设计,造成盲目建设, “信息孤岛”现象较为普遍。

  “青岛农业科技 110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就是按照‘互联网 + 农业’的理念,进行规划、 设计、 建设和运行的。 ”青岛市委农工办副主任张建东介绍, 2013 年,青岛提出智慧农业建设工程时,着眼点就是实现“农民有问题、一点就解决” 。

  受青岛“互联网 + 工业”发展较好的影响,加上青岛作为中国联通数据中心“枢纽港”的便利,农业上“云”顺理成章。通过整合全市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建立了统一、开放的农业云计算中心,为农户提供视频诊断、测土配方、土地流转、网上销售及物联网应用等服务。“在农业‘云’系统服务平台上,不管是农民、农业龙头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只需注册一次,就可以通用 20 多个系统。 ”在青岛农业科技110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青岛市农委相关负责人给笔者演示了农业云服务平台是如何给用户提供综合服务的——结合“农户空间”的档案信息分析,农民收到的农情提示短信都是“个性化定制”的; 作物发生病害,可进入病虫害视频诊断系统 ; 作物需要打药,农药监管信息平台能提供登记备案的正规农药及经销点信息等……目前,全市的涉农信息服务已经纳入统一的农业科技 110 综合信息平台,可满足全市 400 万农民的信息需求。

  那么,如此庞大的云系统如何维护?王涛介绍,他们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青岛联通公司租建了农业云计算中心,由对方提供专业维护与服务,既节约运营成本,又能保障信息安全。 “农业企业和农户都可以免费接入,无偿使用这个平台。 ”青岛农业云信息平台不仅能实现一站式服务农民、一站式农业监管、一站式专家支撑,还为农业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在综合信息平台上,建立了农业综合监管与指挥调动系统, 可以对各类数据进行集中采集、展示、处理与管理。同时,对农业各领域进行动态监测与趋势预测,为提高农业部门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为在更大范围内统筹推进“互联网 + 农业” ,7 月初青岛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 “互联网 + 农业”行动计划(2015-2020 年) 》 ,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管理、服务、创业的融合发展。保障信息落地服务个性化定制,信息多渠道送达“互联网 + 农业”的一大“痛点”是信息化基础薄弱,信息落地困难。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仍有 5 万多个行政村未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户不足 30%。青岛农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较好,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61台、 手机225部。

  如何利用好这一优势,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青 岛 将 农 业 科 技 110 平 台 与12316 热线指挥调度结合起来,建立了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市级建立了指挥中心,区市建立了分指挥中心,建立了由 300 名专家组成的农业咨询团,成立了有 300 名农技人员的 110 技术服务队。今年,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计划建设 200 个村(社区)级信息服务站,每个村配备1 名信息员。同时,青岛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及庞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优势,在为农民提供个性化服务上进行了探索。在农业科技 110 服务平台上开发了“农户空间”应用,根据农户生产档案,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案,通过电脑、手机短信等实现“精准到户” 。笔者通过青岛农业信息平台的管理端口,随机进入了即墨市凤凰埠村孙广高的“农户空间” 。他登记的土地是 7 亩,主要作物是小麦、玉米和黄瓜。在空间首页“我的定制”下的农业技术、 病虫害防治服务栏目里,系统筛选推送的信息主要与这三种作物相关 ; 在“我家摊位”栏目,他还发布过“求购小麦播种机”信息。这些服务系统使用起来是否简单易行?笔者在农作物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中进行了体验 : 系统引导选定作物种类,然后选择病害部位、对照病症特性,系统会自动检索出可能的病害,提供典型照片供比对,经确认后给出诊断结果、防治方法等。农民不需要打字,通过鼠标或手机触屏点选,再结合专家连线,就可以使用。要尽可能方便农民多用、多咨询,把农民在生产中发现的问题与专家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共同完善这个系统。

  目前,青岛已有 15 万个农户开通了“农户空间” ,除了在电脑上可以享受定制服务,12316 手机短信也能根据农民种养情况推送信息,共涉及粮食、蔬菜、果蔬、畜禽、农机等 13 个项目。有数据显示,按照信息类别划分的复合短信定制户数达到12 万人。

  释放市场活力支持新型农业主体互联网创业眼下,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参与“互联网 +农业” 热情很高。 地方政府能做什么?青岛的答案很简单 : 针对农业新型主体的需求,加强互联网应用培训,支持互联网创业。位于莱西市的青岛杰丰农业科技发展公司,2013 年在 6 个温室中安装了农业物联网设备。公司总经理张庄涛说,要把物联网真正用起来,

  温室硬件得改善,管理人员素质得提升,然而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生产管理的人才太缺了。人才也是农业电商发展的“软肋” 。据青岛市农委对 30 家农产品电商企业的调研,网店美工、信息采集等人才很难招聘,有经验的人才年薪超过 10 万元,对中小型电商企业来说压力太大,并且人员流动很频繁。青岛围绕解决这些问题,探索了两个培训途径 :其一,利用政府培训资源。青岛新型农民培训体系较完善,拥有106 所标准化社区学校、117 个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建立了近 500 人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今年上半年,先后举办了两期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班,培训 300 余人次 ;还组织 80 名新型农民参加了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班。其二,借力社会培训资源。利用大电商企业“渠道下沉” 、建设电商“孵化中心”的机遇,开展农民互联网创业培训。7 月 16 日,位于黄岛区的“青岛农村淘宝西海岸服务中心” 正式启动运营, 这是阿里巴巴 “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计划”的胶东地区第一站。

  “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黄岛农业新型主体开展互联网应用和创业培训。 ”黄岛区农发局副局长谢石林介绍, 该区给予 “孵化中心” 3年办公场所支持,其中辟出 1000 平米作培训场所 ; 设立了 300 万元的区镇村电商运营基金,用于农村电商合伙人培训、奖励及项目孵化推广。电商“孵化中心”不仅为农民互联网创业提供了条件,也带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即墨市规划建设了农产品电商发展聚集区,支持“即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网” 及农、 林、 水、畜等部门入驻,为新型主体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莱西市引导电商企业与物流企业同步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城—镇—村”物流业务。

  青岛“互联网 + 农业”的发展不仅吸引了企业掘金,也鼓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在莱西市“鲜多多”农场,去年从南京农大毕业的秦衍雷,已经能熟练运用农业物联网管理 3 栋温室。“经常有北京的专家,来指导我们的物联网,也常有外地的企业来参观,对我很有帮助。 ”秦衍雷说。

  在即墨华盛绿能科技公司,就职于青岛某高校的青年教师王海玉兼任着公司直供部经理,他正带领一个年轻团队发展农产品电商业务,他感觉“如鱼得水” 。

  据了解, 青岛在“互联网 + 农业”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互联网 + 创业”计划,通过强化农业创业培训、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及发展农业产业园集群, 引领10万农业“创客” 创业,带动百万农民利用互联网创业。

  IT 青年 : 跨界搞农业6 月 27 日,周六。早 7 时,家住东城区的朱立开着车,接上家住丰台区宋家庄附近的邓文,奔赴南六环外的新聚点——人民公社农场,与好友张吉、杨林相聚。他们并不是像其他城里人一样去郊游,而是趁休息日,以“公社书记”的身份服务来体验休闲农庄的社员们。这个所谓“人民公社”其实是座农场,位于大兴区长子营镇北泗村。

  而以“公社书记”自称的朱立等 4 人,是农场投资创业合伙人。3 个月前,他们还是从未接触过农业的城市青年。朱立今年 35 岁,是某外企中国区销售总监,36 岁的张吉则是一名职业经理人,80 后的邓文、杨林合伙在石景山区开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有 IT 从业经历,有着稳定工作和丰厚收入。

  “其实一开始,我们几个只是想承包一两亩地,和家人一起体验图个乐趣。 ”朱立说,去年 10 月,他迸发出在农业上发展的念头。 “一个好汉三个帮” ,他的想法立即得到此前一起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同事邓文、张吉、杨林的赞同,4 个人进行了初步分工 : 朱立做客户服务和市场开发,张吉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办理农场手续等事务,邓文、杨林掌管物流配送和电商平台研发。

  一个要用互联网来变革农业的“乌托邦”式想法,让以朱立为核心的 4 人创业团队成立了。

  没想到在不断寻址、学习过程中,4 个人却碰撞出要做线上线下式农业的创业火花,想让更多人吃上放心菜。 “传统农产品销售,都是从地头批量售卖到批发市场,中间要经过好几道环节。如现在集中上市的西红柿,地头价每公斤 1.4 元,可到了超市却能卖到每公斤 4.4 元。 ”经过前期走访农户,他们发现,如果单纯租地种菜,通过菜贩卖到批发市场,农民挣钱太难。

  “我们要用互联网来变革农业。假如能通过我们建立的网络平台,省去中间环节所产生的差价,高于地头价把周围区域农民手中的蔬菜全部购买,再通过互联网低于市场价快递给客户,农民不仅受益,客户也能吃上更新鲜的蔬菜。 ”朱立说,他们看到了传统农产品销售中的短板,准备在互联网农业上大干一场。

  历尽艰辛 : 农场破茧成蝶

  精通互联网的他们,对如何经营好一个电商